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Q讯家园:经典美文之家!
当前位置:主页 > Q讯家园 > 正文:

藏在深山里的“小布达拉宫”(2)

时间:2013-06-09 08:37 来源:经典网摘文章 作者:九九文章网 阅读:

  村头大槐树边第一家住着村长的怙恃,刘大娘和韩大爷老两口。为什么在北方的大山深处竟会呈现雷同南边修建气势气魄的乡村和院落呢?听老人说,这个村庄名字也很离奇,叫“大汖(字典读pìn去声,内地人读chang)村”。大汖人说,山水为汖,暗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本来大汖村山口有3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关于大汖的泉源,也有差异版本。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四周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实揣度,汗青上曾有马姓一族,南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劫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本身的故里。从此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完工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老大和老二欺负老三,把他赶进深山,让他自生自灭。老三无意中走进这个无人居住的村庄,自此在这里安了家。那么马姓南边人该是大汖村的创造者,而这个韩家老三,却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为本日的村民都姓韩。据内地文物部分观测,大汖村后有座镇山大王庙,内里供奉着七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的背后有一些磨损风化了的文字记实,最后的落款是:“承安五年”。“承安五年”应是公元1200年,距今应该已有810多年了。十几年前,大汖村尚有85户,320多口人。此刻,大汖实际常住的只有11户,17口人,个中,最大的90岁,最小的50多岁,村民险些全是古稀老人,平均高出70岁。年青人因为耐不住寥寂都搬走了,韩大爷家的小院儿本来住了20多口人,此刻只有他们老两口还在这儿恪守。
  大汖村的大爷大娘都很热情,见了面都要愣住脚步答复我们没完没了的问题。村中最高处一处院落住着韩大爷和梁大娘,大娘82岁了,耳聪目明,还在带着眼镜绣用花布头毗连起来的靠垫。瞥见我们就说:“进来坐坐吧,喝口水吧,你们此刻来太早了点,天气冷,山上什么都没有,过了五一来就悦目了”。坐在大娘的炕头,与大娘唠着家常,就像回到了童年年华,回到了奶奶、姥姥家的热炕头。村子的风气古朴,老人们很少见到外来的客人,子女们除了节沐日也很少返来,老人就像见到了久违的孩子,嘘寒问暖,聊着村子的故事,聊着家长里短。那一刻,真的但愿这样淳朴的乡情不要因为央视的播出,不要因为现代世风的侵蚀而改变了颜色。大概很多旅客如我们一样,一方面但愿探访即将磨灭的传统风情,一方面临如何保持它的纯洁性和原生态而深感忧虑。
  时近中午,来到了村口的刘大外家,大娘的儿子、孙子正好来看她,老两口兴致很高。一进院儿,韩大爷就拿出画着大汖村的水墨画,尚有过往的照片向我们展示,其神情是那么孤高。午饭就在大外家办理了:一碗西红柿蛋汤,两个馍,一盘豆腐、土豆、粉条肉烩菜。也许是走累了的缘故,抑或是缘于对这个古村的热爱,这顿普通的饭菜吃得很是香美。
  村中的十七位老人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轮回来去地糊口着、劳作着。蔬菜、谷子、玉米、土豆是村里的主要作物,加上过年时当局发放的粮食,也根基满意老人们的糊口之需。老人们还养鸡、养羊,卖羊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历之一,杀羊,也成了汉子们最娴熟的手艺。其实在村边的山坡上,在沿路途中,你会看到成群的羊在觅草,寥寂的大山,也因了羊,因了羊倌偶尔的一声吆喝,冲破几近尘封的寂静。
  村子没有什么娱乐糊口,看大戏要步行10里地到梁家寨去,老人年龄大了,都很少外出。他们一般在靠近午时或黄昏的时候三三两两来到村口,打打扑克,唠唠家常。跟着央视的记载片播出,越来越多的摄影喜好者可能驴友来到村里,与旅客谈天也是他们精力糊口里最重要的一部门。尽量年龄偏大,但大部门老人的身体照旧蛮硬朗的,走在他们身后,深深折服于他们的步履,都这么大年数了,走起来蛮轻松的,即即是背着箩筐也身轻如燕,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村民们的心底善良,无论我们在那边,从哪个角度照相,他们都给以共同,并一直守候在旁边,时不时看看我们拍的片片,时不时的说说他们的山村的顺口溜,俺们大汖好着呢: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青山绿水氛围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滑稽诙谐的顺口溜,很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他们得意其乐的精力糊口。总之他们那俭朴的语言,能表示出他们的感情——真诚、善良、友好。他们也许物质糊口较量贫穷,可是他们有信念,有耐性,有爱心,用本身的僵持,守望着汗青,守护着故里,并用本身的双手缔造不为外人领略,却实实在在属于他们的幸福糊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国学经典网河北葡萄qq签名